Jimotu

除了元宵,古人还吃什么?


元宵节又称“上元节”,2000多年前就有了。在灯光稀罕的古代,过元宵节看花灯是极为震撼人心的;但搁到现在,夜间灯光工程也就没那么震撼人心了。虽然时过境迁,现代人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古代人,但却在吃的精细程度上,却未必会比古代人更讲究。
元宵节期间,各种汤圆、元宵遍布超市,虽然馅料各异,但总归是围着这个圆不溜秋的东西打转,在吃这个问题上,还是去看看古人都怎么讲究的吧。

元宵,有多珍贵?首先上诗词一首:

桂花香馅裹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

见说马家滴粉好,试灯风里卖元宵。

——《上元竹枝词》

现在过元宵节吃元宵,是稀松平常的事情,但在古人看来,却意义重大。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。当时称元宵为“浮圆子”、“圆子”、“乳糖元子”和“糖元”。从《平园续稿》、《岁时广记》、《大明一统赋》等史料的记载看,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。因元宵节必食“圆子”,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。

元宵在宋朝很珍贵,姜白石有诗“贵客钩帘看御街,市中珍品一时来,帘前花架无行路,不得金钱不肯回。”诗中的“珍品”即指元宵。

吃元宵从何时兴起?还没有确切的说法,民间也有各种版本的元宵。

一种说法认为,春秋末期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,见有物浮在江面,色白而微黄,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,味道甜美。众人不知此为何物,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。孔子说:“此浮萍果也,得之者主复兴之兆。”因为这一天是正月十五日,以后每逢此日,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,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。

还有一种说法,说元宵原来叫汤圆,到了汉武帝时,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,做汤圆十分拿手,从此以后,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。

怎么看起来,元宵在古代都是比较珍贵的东西,现在飞入寻常百姓家,是我们大家都有口福啦。

除了元宵,古人还吃什么?

1.面蚕

元宵节唐朝人吃面蚕。王仁裕的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:“每岁上元,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,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”。吕原明的《岁时杂记》就提到:“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,煮糯为丸,糖为臛,谓之圆子盐豉。捻头杂肉煮汤,谓之盐豉汤,又如人日造蚕,皆上元节食也。”

2. 米粥或豆粥

南北朝时候人们喜欢将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用来祭祀。

3. 油锤

油锤出现于唐宋时期,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炸元宵。据宋代的《太平广记》记载:油热后从银盒中取出锤子馅。用物在和好的软面中团之。将团得锤子放到锅中煮熟。用银策捞出,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。再将油锤子投入油锅中,炸三五沸取出。吃起来“其味脆美,不可言状”。

4. 面灯

面灯也叫面盏,是用面粉做的灯盏。清乾隆年间陕西《锥南县志》载牶“正月十五,以荞麦面蒸盏燃灯,按十二月,以卜雨降。”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。面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。清咸丰年间,山西《澄城县志》载牶“正月十五日蒸荞麦面为灯盏,注油燃灯,次早食之。”

5. 粘糕

粘糕又名年糕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·食治》记载“自梁米,昧甘、微寒、无毒、除热、益气。”唐代之后,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。


内容来自百度知道
作者:疯丫头

«Newer      Older»

Comment:
Name:

Back to home